信報財經新聞 打開智慧城市的門
撰文:劉勵超先生 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員(地政總署前署長)
2010年香港參展上海世界博覽會,主題標榜自己是一個「智能城市」, 當時筆者已在本欄提了點意見,隨後6年就這題目再寫了幾遍,強調政府要牽頭發展香港走在智慧城市前列。豈料白駒過隙,政府最近才就發展智慧城市進行公眾諮詢,故此不厭其煩再抒愚見。筆者上周有幸見證香港智慧城市聯盟(由主要來自資訊科技界成員自發組成)與來自美國和澳紐的對口機構在香港科技園簽署合作備忘錄,一方面慶幸雖然社會上有小撮人胡作非為,惹來國際媒體負面報道香港現況,但我們的商界仍然為建設未來香港努力不懈,贏得外國有關團體對香港繼續發展的信心,樂意與香港交流合作。另一方面,相比業界的投入力度,筆者更加堅信政府推動香港發展智慧城市還需加把勁,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政府施政的智慧。
目前積極提升香港在國際智慧城市排名榜的動力,主要來自商界,包括資訊科技、運輸、醫療、 城市設計、建築等。發展智慧城市會為商界帶來很大商機,也能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就算個別業界甚至業界聯盟,亦只能協助政府引進外國智慧城市的高端科技硬件及軟件。有些應用的範疇,如果沒有政府牽頭與統籌,商界的力量實不足以構建一座完善的智慧城市。外國成功的例子有賴政府領導, 訂立或修改相關法例、政策和機制,以至政府本身架構。
現時特區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扮演什麼角色?去年《施政報告》就只有一句「我們會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今年《施政報告》也僅寥寥數語,說「創科局將與科研及公私營機構共同研究建設智慧城市,包括在巴士站及商場等地方提供免費wifi服務;開放更多公共數據,以便市場開發便利市民的流動應用程式;以及發展智能家居,創科局也將制定智慧城市的數碼架構和標準」。最近政府發布的《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2030+),則提出未來香港要發展「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基建」。
政出多門 工作須司長協調
以上一些舉措,例如增加全城wifi熱點、開發流動程式,筆者可大膽說只屬小兒科。至於九龍東,除了全區使用海水中央製冷系統以外,有什麼城市設計亮點令香港堪當智慧城市,我們還得拭目以待。至於所謂「智慧、環保基建」,政府若有願景、決心和誠意發展智慧城市,就應從速規劃興建地下裝載公用設施(食水管、污水管、電䌫、煤氣管、光纖、收集垃圾管)的共用管道系統(規劃師稱之為「共同溝」)。現時香港的馬路和人行道挖掘重鋪工程永無休止,就是因為這些地下設施(收廢管暫時欠奉)需在不同時間增加、更換、維修。道路工程不但花錢、浪費人力、製造噪音廢料和塵埃、影響環境衞生建康,更延長行車時間、增加能源消耗、浪費時間,降低市民的生產力、效率和生活質素,絕不應在一座智慧城市出現。
大家不要以為筆者天馬行空、發白日夢。10年前筆者參觀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時,已目睹這種共同溝的展出,所以香港採用這系統的技術可行性不應是天大難題。事實上,政府內部也曾考慮過相關方案,結果不了了之,據聞是沒有政府部門願意獨力承擔推動興建及日後管理共同溝的責任。果如是,這些對發展智慧城市的障礙,又豈是商界和高端科技解決得了?在發展智慧城市過程中,這類政出多門的問題會相繼出現,商界也不知應叩政府哪扇門才對,所以香港要開啟智慧城市之門,恐怕又得勞煩司長級官員主持一個常設跨局跨部門委員會了。
作者為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員,本文僅為個人意見。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天圓地方》 2016年12月2日,獲作者授權轉載。